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十年来,煤炭行业经受住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考验,创新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,煤炭、煤电产业基础得到不断夯实,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更为稳固,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,为下一阶段煤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未来较长时期内,煤炭仍将是现代能源体系的基石,是稳定经济、可清洁利用和自主保障率最高的能源。必须客观清醒地认识新时期煤炭的地位和作用,在推进能源革命、建设能源强国征程中充分发挥煤炭的“光和热”。
(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能源新闻”作者:张博 孙旭东)
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成为基础能源,短期内难以实现,煤炭基础能源地位和资源优势依然明显。特别是在碳达峰之前,煤炭生产供给能力、产业规模及能源结构占比、经济性与消费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。随着具有波动性特点的风电、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发展,电力供应不确定性大幅增加,配置充足的灵活调节电源对于保障电力供需平衡、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。煤炭将长期发挥兜底保障作用,助力能源保供的兜底(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与稳定器)、油气安全的兜底(煤制油托底国家油品战略安全,多元化的煤基燃气供应潜力巨大)和电热供应的兜底(电力热力供应的主体与电网调峰基础)。应科学把握能源发展阶段、发展路径以及转型节奏,充分发挥好煤炭和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,充分认识与评估煤炭与煤电在服务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综合价值,保持合理的市场价格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,实现煤炭与其他能源竞合发展、创新融合发展,促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。
智能化、数字化将是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,煤矿智能化建设、煤炭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。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是以煤矿智能化建设为基础,以数据要素创新驱动为核心,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与价值体系重构。煤炭工业真正成为高科技行业,将彻底改变煤矿工人的生产作业环境,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幸福感。应加快发展以煤矿智能化为支撑的柔性生产供给体系,推动煤炭企业提质增效,确保安全高效绿色发展。构建柔韧协同的煤炭工业新形态,超前应对各种能源安全风险,合理布局、释放和储备先进产能。同时,积极拓展煤炭行业发展空间,主动向“泛矿业”和“泛能源”产业转型发展。对煤炭企业而言,主动应对与适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,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,如煤炭生产-发电-供热一体化运营模式及煤炭与新能源产业互补融合发展模式,寻找适宜煤炭行业与企业的低碳发展路径,加快布局碳中和相关技术及新兴产业,以实际行动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。
“双碳”目标对煤炭行业是重大压力,也是新的动力,应积极探索减碳有效途径与工程技术手段。碳达峰之前,应侧重于提高能效,加快实现原煤应选尽选,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对标先进,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,加强燃煤发电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支撑,解决调峰低负荷工况下的安全性、经济性和环保性问题。2021年10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《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》已经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,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规模不低于3.5亿千瓦、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、灵活性改造完成2亿千瓦。同时,继续加强绿色矿山建设,开展无废矿区、生态矿区建设,助力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。除了煤炭,煤矿区还有大量的土地、风、光等其他资源,可利用地面和地下空间发展矿区农林业和新能源产业。此外,应积极研发煤炭地下气化技术、煤层气开发技术、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技术、化石能源碳循环与利用技术,实现CCUS技术规模化、全流程应用,创新研究发展二氧化碳回收、循环和资源化利用。煤炭作为原料在现代煤化工和煤基高端材料生产方面仍有潜力,还应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,促进煤化工产业的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。
作者丨张博 孙旭东(张博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,孙旭东为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管理学院副教授)
关键词: 煤炭行业